肌肉萎缩的症状和原因

更新日期:2015-10-27 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肌肉萎缩骨骼肌体积的缩小,可由于肌纤维变细或消失,是许多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症状和体征。肌肉萎缩的症状为肌肉无力,收缩困难肌肉体积明显减小。肌肉萎缩的症状因不同类型的肌肉萎缩而有所不同,肌肉萎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神经源性肌萎缩:因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损害所致。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时肌萎缩呈节段性分布,以肢体远端多见,对称或不对称,不伴感觉障碍,常出现肌束颤动,肌力和腱反射程度与损害程度有关。肌电图见肌纤维震颤电位或高波幅运动单位电位。活检见肌肉萎缩变薄。镜下呈束性萎缩改变。

2、肌源性萎缩:由肌肉本身疾病所致。萎缩不按神经分布,常为近端型骨盆带及肩胛带对称性肌萎缩,少数为远端型。伴肌力减退,无肌纤维震颤和感觉障碍。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醛缩酶等均不同程度升高,肌醛磷酸激酶最为敏感。肌电图特征性改变为出现短时限多相电位。

3、其它:中枢性肌萎缩一般伴反射亢进或病理反射。缺血性肌萎缩多因各种动脉炎、血栓形成等肌肉缺血和无菌性坏死而致。

4、废用性肌萎缩则与长期不运动有关。且多为可逆性。

伴有肌肉萎缩症状的疾病有: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脊髓空洞症、偏侧面肌萎缩、小儿麻痹后遗症、周围神经病变、格林巴利后遗症、外伤性肌肉萎缩、肌强直、线粒体肌病、截瘫、多发性肌炎、硬皮病、腓骨肌萎缩症、遗传性共济失调、糖尿病性肌萎缩、脊髓蛛网膜粘连、糖原累积症、脂质贮积症等等。对于肌肉萎缩患者,首先应注意有无废用性因素(如骨折石膏固定后、关节病或其他疾病长期卧床影响肢体活动等原因引起),应积极诊断、认真治疗。

为什么莫名其妙的会出现肌肉萎缩呢?诱发肌肉萎缩的病因很多,你了解吗?肌肉萎缩虽不属于常见病,但是肌肉萎缩发生却无处不在,佛说有因才有果,对于肌肉萎缩来说,只有弄清楚它的病因,才可遏制肌萎缩的发生。肌肉萎缩的病因也可分为多种: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遗传等,其他如中毒、感染、外伤、年老久坐等也可引发肌肉萎缩。

1、神经原性肌萎缩:指由于神经出现问题而导致的肌肉萎缩,下运动神经元及其纤维损害时发生的肌萎缩。由于成熟、维持营养因子的障碍,不能维持肌纤维的正常大小、形态和功能,加上兴奋因子(已知为乙酰胆碱的作用)的障碍,不能使肌肉发生收缩而致的萎缩。神经原性肌萎缩为远端型,有人认为是因为远端肌肉距离细胞体较远,轴浆输送营养物质到末梢更差,所以较易发生营养障碍。

2、肌原性萎缩:为肌肉本身病变所致的肌肉营养代谢障碍。

3、中枢性肌萎缩:有腱反射亢进或病理征阳性、常由大脑半球运动区及深部或顶叶病变引起的对侧肢体肌萎缩。有人用锥体束对相应前角细胞营养不良来解释,但各项实验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4、废用性萎缩:由于肢体某部肌肉长期不活动引起。废用性萎缩可发生于肢体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或由于关节炎、关节周围炎或局部的疼痛而影响肢体活动,也可见于癔病性瘫痪。

5、其他疾病:如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肌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也可引发肌肉萎缩。